认证认可是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也是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认证机构是认证工作的主体,建设认证强国, 首先必须有一批优秀的认证机构作为认证工作的基础。
建设一批优秀的认证机构,首先需要准确地认识认证机构的现状。我国的认证机构整体发展状况如何?认证机构的优势、特点和短板是什么?认证机构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是认证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的使命和责任。
2016 年起,协会组织开展《认证机构评价模式》研究工作,该课题列为2016 年国家认监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于 2018 年 4 月通过验收。2017 年4 月,协会组织开展认证机构评价工作,一些优秀的认证机构抱着对行业发展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率先参加认证机构评价。经过协会与认证机构的共同努力,认证机构评价工作取得了成果,这次评价结果可以反映中国认证机构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状况。
协会希望,通过评价工作力求向全社会和行业呈现我国认证机构发展的总体状况,力求向全社会呈现认证行业发展的“领跑者”;力求使每个认证机构在对比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位置,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认识自己的短板和改进方向。协会希望评价结果能够成为认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引领认证机构发展的航标灯。此次认证机构评价工作是一个探索性的开端,协会将把评价工作作为服务认证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坚持下去。
认证机构评价工作在数据收集处理细节和大数据利用方面,还有不少可以改进之处;对评价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利用也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协会也将继续收集探索以更多的大数据作为评价依据。今后,认证机构评价工作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使评价过程更加科学完善,使评价结果发挥更大作用。
2017 中国认证机构发展报告
为准确反映中国认证机构发展状况,引导认证机构发展方向,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于 2017 年对我国认证机构情况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目前中国认证机构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正确认识目前中国认证机构现状,了解优势及劣势,确定认证机构改进发展方向有着重要作用。这次评价工作取得的主要数据截止到 2017 年底,今后协会将每年发布我国认证机构发展报告,动态反映认证机构发展状况。
一、我国认证机构的基本情况
截止 2017 年底,我国认证机构总数为 402 家,认证机构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 175.33 万张,较上年增长 2.57%,涉及各类获证组织 58.76 万家。 其中, 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60.14万张,自愿性认证证书 115.19 万张;在自愿性认证中,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85.49 万张,服务认证证书 5067 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 29.20 万张。 认证机构业务收入约 1727382.294 万元。
从认证覆盖企业的比例看,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认证活动也主要覆盖工业制造和建筑业,农业、 服务业认证覆盖比例极小。
认证证书总量在 10000 张以上的 51 家认证机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 76.38%;认证证书总量在 5000 张以上的 77 家认证机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 88.87%。说明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同时认证机构确实存在小、散、乱的情况,这些认证机构机构数量多、 规模小、 品牌杂, 影响外界对认证行业的整体观感。 与 2016年相比,市场集中度在缓慢下降, 但几乎是可以忽略的状态。
认证证书总量在 10000 张以上的 29 家认证机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 61.35%;认证证书总量在 5000 张以上的 48 家认证机构合计市场占有率为 77.6%;认证市场集中度虽然略低于整体水平,但仍然说明市场集中度较高。 同时认证机构确实存在小、 散、 乱的情况,这些认证机构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杂,影响外界对认证行业的整体观感; 加之管理体系认证领域业务同质化特征突出, 竞争激烈, 违规行为多发, 是影响认证行业声誉和形象的“源头”。 与 2016年相比,市场集中度在缓慢下降。
业务收入在 5000 万元以上的 59 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86.57%;业务收入在 5000 万元以下的 343 家认证机构占到总收入的 13.43%。这些数据仍然说明,认证市场集中度较高,小、散、乱的机构数量多,对市场的影响较小。
二、认证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对质量的评价设定了客户投诉率、抽查不合格率、注册认证人员 充分率、专职认证人员充分率、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等 5 项评价指标。其中客户投诉率、抽查不合格率为基本要求指标,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专职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为人力资源保证指标,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数为提升要求指标。
客户投诉率数据比较欠缺。从抽查不合格率来看,2017 年抽查认证机构 89 家,管理体系认证领域存在问题的 50 家,能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 15 家。 这两项指标的累计数据不足, 说明行业内对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管理汇集工作不足,应当在今后加强认证机构违规违法、失信信息的统一汇集管理。
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注册认证人员数与有效证书数的比值,该指标的评价主要针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从评价情况看,有130 家认证机构因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200 张, 评价实际上不具备意义;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为 7.816%,其他认证机构比值越高的说明人力资源约充分,排名靠前。专职注册认证人员充分率即级别以上专职注册认证人员数和有效证书数的比值,该指标的评价主要针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 从评价情况看, 有 130 家认证机构因认证证书数量少于 200 张,评价实际上不具备意义;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为 2.869%,其他认证机构比值越高的说明专职人力资源约充分,排名靠前。人力资源的充分程度是认证质量的保证,由此选择比较优秀的认证机构是合理的方法。
该指标可以反映相对优劣对比意义, 但不能直接作为判定是否可以达到合理要求的依据;但对于平均水平以下的认证机构可以视为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可以通报该认证机构提示补充。
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反映了一个认证机构能否追求质量提升能力。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10 次良好认证审核案例评议交流活动,在近 5 年的活动中,共有 54 家认证机构的案例入围。
说明认证机构追求质量提升的意愿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大部分认证机构还没有意愿和能力追求质量提升,还停留在追求对法律法规、规范要求的符合性方面;近年来新批准的一些认证机构,甚至不能将基本的符合认可要求作为追求目标。另外,产品认证机构良好认证审核案例入围的数量明显偏少,今后应当作为质量提升的重点方面。
三、创新评价结果及分析
对创新的评价设定了认证类别(认证业务领域)数量、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 5 个评价指标。 创新能力反映了认证行业发展的潜力, 是发现优秀认证机构的重要指标。
拥有产品认证规则最多的为 884 种, 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 100 种以上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 30-99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跟随产品开发能力,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10-29 种之间的认证机构具备较弱的跟随产品开发能力,拥有产品认证规则在 9 种以下的认证机构基本不具备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
这两组数据说明,在认证机构具备较强产品开发能力的是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认证机构数量在 20 家左右;约有 40 家左右认证机构具备较强的跟随产品开发能力;大部分是跟随者。
对于承担或参与政府部门(认证认可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数量、主持/参与编制的国标(行标或地方标准)的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核心期刊(认证认可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等 4个评价指标。 能够提供数据的仅有 45 家认证机构, 这个基本事实说明大部分认证机构尚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四、社会责任评价结果及分析
社会责任设定了公益项目数量、 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 人员流失率等 3 个评价指标。 公益项目数量、 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能够提供数据的仅有 45 家认证机构,这个基本事实说明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意识不强或者具体行动不够。公益项目数量最高的为6 个, 其中 19 认证机构有公益项目, 20 家认证机构没有公益项目;公益项目人均投入的数据仅可以作为相对性对比数据,在开展了公益项目的 19 家认证机构中,公益项目投入的人均数额最高的为2393 元。另有一家国有认证机构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后向社保基金无偿划拨了 550 万股,市值 5522 万元,2016 年分红 88 万元。总的看,全行业的公益意识和公益行为还比较欠缺,作为一个传递信任、传递正能量的行业,这个方面是应该继续加强的。
五、信誉评价结果及分析
信誉方面设定了认证证书转出机构率、审核人员转出机构率、工商(税务)系统内企业诚信评价信息等 3 个评价指标。由于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对认证证书转换、注册认证人员转换均进行了严格的自律管理,所以这 2 个指标数据完整且覆盖所有认证机构。
认证证书转出比例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另有部分认证机构因证书总量过小无统计意义。 其中转出比例在 10%以上的为不正常状态,一般是认证机构受到处罚、向关联机构转移客户等情况。对于自愿性产品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因为市场竞争程度很低,没有出台有关证书转换的自律规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农产品认证2017 年证书转出总量为 39813 张, 占证书总量的 4.4%(2016 年为3.4%),说明市场总体上平稳有序,但竞争呈加剧趋势,协会关于证书转换备案的行业自律规范发挥了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
六、品牌评价结果及分析
品牌方面设定了市场占有率、 境外认证证书数量、 品牌价值信息等 3 个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的数据已经在基本情况中进行了分析,不再赘述。
境外认证证书数量主要是作为鼓励发展的评价内容,我国认证机构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2017 年仅有 89 个认证机构发放过境外证书, 总数也只有 2316 张, 且增长缓慢(2016 年为 2235 张),与我国认证大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我国目前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也不适应。境外认证证书数量直接与认证证书的采信程度和公信力有关,我国要建设认证强国,就必须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品牌价值信息以单张证书的平均收入和平均纳税额为基本数据,以 30 年时间为基数,超过 30 年的以 30 年计(30 年取 1,每一年递减 0.01,如 29 取 0.99)、市场占有率(实际多少直接乘以实际数)乘以基本数据进行综合测算。 品牌价值信息属于相对比较性数据,根据测算结果,协会给出了排名靠前的认证机构名单。
七、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效益方面共设定了业务收入、 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 认证业务人均收入 4 个评价指标。 认证业务收入的数据已经在基本情况中进行了分析, 不再赘述。 在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认证机构人均收入 3 个评价指标中,包含认证机构的检验检测收入、认证收入、培训收入、咨询收入及其他收入。收入多元化,意味着认证机构业务多元化,也说明认证机构具备了更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 认证业务人均收入较低, 往往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单一,收入来源渠道偏少,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单张证书平均纳税贡献额、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 认证业务人均收入较高,往往反映出认证机构服务方式多元化,收入来源渠道较多,认证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 同时, 也直接反映一个认证机构的价格水平和营业模式。
单张证书平均收入最低水平 100 元以下,证书量 300 张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设立认证机构无此数据。单张证书平均收入是判断认证机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单张收入高,意味着综合服务能力强,利润率高,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提升质量、研发创新,一般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单张证书平均收入低,则意味着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利润率低,很难有资金可以用于提升质量、研发创新,经营风险增强,一般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单张证书平均收入过低,则表征该认证机构属于恶性低价竞争的始作俑者,还可以说明其经营方式的无序和散乱。实际上,单张证书平均收入低于 3000 元的认证机构,一般仅靠分支机构(合作方)运作认证过程,认证机构本身仅靠收取管理费作为主要收入;认证机构不能控制认证过程的审核费(检查费)等关键费用,也就丧失了对认证过程的直接管理权。
八、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根据评价数据,对我国认证机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一)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质量优、信誉好、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认证机构,成为中国认证机构的“领跑者”。将这些机构向社会公开发布推荐,有利于引导社会选择优秀认证机构,形成优秀认证机构的品牌。
(二) 优秀的认证机构需要沉淀和积累。这次评价排名靠前的认证机构,绝大多数是国内设立时间较长的认证机构,或者是国外有一定历史的认证机构在国内设立的分支机构。认证机构的经营不是急功近利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需要久久为功、长期耕耘。个别的认证机构虽然在短期内在证书数量一个方面增长较快、排名靠前,但其他指标相差甚远;特别是因为采取了低价扩张的发展方式,即使证书数量较大,但效益不好,潜在风险很大。
(三) 认证和检验检测融合发展的机构容易取得较大的经营规模。营业收入靠前的认证机构,均同时具备认证和检验检测能力,也在产品认证方面有较好发展。单纯从事认证业务的机构,体量明显偏小,而且往往业务集中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由于不具备检验检测能力,也难以在产品认证方面取得成效。
(四) 专业能力是决定认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次评价中,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专业能力比较强的认证机构各项评价结果较好。比较明显的是,这些机构专业认证人员比例较高,人均贡献业务收入也相对较高;专业的人才队伍在市场上转化为较强的竞争优势。
(五) 评价结果较好的认证机构,一般来说都具有队伍稳定、客户稳定的特征。从数据看,认证人员转入转出比例较低、认证证书转入转出比例较低的认证机构,各项评价指标都比较靠前。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认证人员转入转出比例较高、认证证书转入转出比例高的认证机构,在各个指标的评价结果都比较差。
(六) 市场竞争激烈的认证领域,在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域。一些强调专业能力的医疗器械、 汽车、 建筑施工等领域, 竞争激烈程度大大下降; 产品认证及其他专业要求越高的领域, 竞争激烈程度相对和缓。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专业能力强的认证机构, 在一般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持平,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和利润有明显的增长。
九、认证机构评价方法概述
对认证机构的具体评价方法,从理论模型构建上,以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国家质量奖评价指标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基础,结合认证机构的服务特性,建立并形成能够客观反映认证循环和相互关联影响逻辑模型。评价采取基本特征方法,即通过评价认证机构的发展特征反映认证机构的基本状况。 评价采取特征指标数据直接表现的方法,对数据不做主观的处理。
这个功能模块,既符合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符合认证服务的特性特点。本次评价从质量、创新、社会责任、信誉、品牌、效益等六个方面确定了 23 项评价指标。在所有 23 个评价指标中,协会通过大数据对其中的 15 个指标进行了评价分析,覆盖所有认证机构,占到了评价指标的 2/3;其他 8 项指标针对自愿参加认证机构评价工作的 56 家认证机构进行评价分析。工作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 可以由后台大数据获得数据进行核算的 15 项评价指标,针对 2017 年底以前批准成立的所有认证机构进行评价,共 402 家认证机构;
(二) 需要由认证机构核算报出,协会进行核实的指标 8 项,针对自愿参加评价工作的认证机构进行评价,共 56 家认证机构。
从这两个部分的评价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认证机构的发展状况。对评价结果的发布分为五个部分。
(一) 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 可由后台大数据获得数据进行核算的 15 项评价指标, 发布行业最优水平,发布排名前 30 位的认证机构。
(三) 需要由认证机构核算报出,协会进行核实的指标 8 项指标,发布自愿参加评价工作的 56 家认证机构的最优水平,发布排名前 30 位的认证机构。
(四) 发布质量、创新、社会责任、信誉、品牌、效益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中,单方面评价指标均排名前 30 位的认证机构;目前尚没有质量、创新、社会责任、信誉、品牌、效益均排名前30 位的认证机构。
(五) 针对自愿参加评价工作的认证机构,以个别提供评价信息的方式,提供更多评价对比数据,不公开。
十、结语
本次认证机构评价是国内第一次对认证机构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特征指标、 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今后评价工作将更大程度将更加依赖于后台数据集合、 分析、整理,减少由认证机构提供数据的比例。协会将持续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引导认证机构走科学发展之路。